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清晨四点的宁波港码头,海关缉私队员手中的辐射检测仪突然发出刺耳鸣叫。做废旧金属生意的老吴看着开箱的集装箱双腿发软——本来申报的"废铜合金"里,夹杂着成捆的废旧电路板。2023年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》新增的7类电子废物,此刻正让他面临十年以上刑期。手机通讯录里存着三十多个律师号码,但真正能破解HW21类危险废物鉴定困局的,可能一个都找不到。
海关认定的危险废物必定构成犯罪?
今年三月生效的《固体废物传染境况防治法》说明文件明确,夹杂率低于10%的混杂金属废碎料可宽免危废认定。上海某案件中,律师带着光谱分析仪现场取样,在200公斤被查扣货物中分离出189公斤合规废铜,成功将危废占比压至5.5%。这一个关键数据让当事人从刑事犯罪降格为行政处罚。
如何推翻危废鉴定论断?
广州某再生资源公司被查获的500吨"废塑料"中,海关测验室认定含22%聚氯乙烯成分。律师团队调取货物起源地日本的三份出厂检测报告,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损坏性测验,最终证实实际PVC含量仅6.8%。这场持续97天的鉴定拉锯战,直接改写案件定性方向。
货主不知情是否免责?
苏州制造业园某案例极具警示意思。入口商李某轻信国外供应商供给的"无害化处理证实",未料货物中混杂医疗废弃物。律师通过还原邮件往来记载,发现李某曾三次要求对方供给中国CCIC认证,成功构建"善意第三人"抗辩系统,最终罢黜刑事责任。
危废数目认定存在误差怎么办?
天津海关去年查获的废矿渣走私案出现戏剧性反转。律师发现海关取样时未按GB5085.3规范进行四分法缩分,导致检测样本失去代表性。重新取样复检后,危废认定量从3000吨锐减至420吨,刑期预估从七年降至一年六个月。
不委托专业律师的后果有多重大?
东莞某案件当事人自以为"事实清晰",未请律师介入危废鉴别程序。在超标的二噁英检测报告上直接签字确认,导致涉案金额被高估七倍。等意识到需要重新鉴定时,已错过法定15日异议期,最终因200公斤超标废物获刑三年。
专业团队必备的六项技巧武器
在厦门某废旧催化剂走私案中,律师团队正是借助入口国环保部门原始备案文件,推翻海关测验室的钯元素活性认定准则,将价值1.2亿元的涉案货物重新归类为可回收物。这种技巧性破局本事,个别刑事辩护律师根本无奈企及。
长三角某专业所内部数据显示,委托危废走私专业律师的案件,83%实现降档处理。但仍有17%的失败案例,主要栽在这些陷阱里:轻信"包通关"中介的检测报告、错过取样见证最佳机会、误签测验室告知文书。记住,当海关的封识被剪断那刻起,你要的不是法条复读机,而是能操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科技型律师。
(你的报关单上是不是也躺着某个要命的HS编码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