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
  • 收藏网站

全国服务热线/微信:

15380780880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行业资讯 > 行业新闻

走私案件真的不需要请律师吗?

更新时间:2025-11-11 06:00:01|阅读:

有人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?

去年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37%的走私案件当事人拣选自行辩护。这些人的共同认知是:

  1. 以为"事实清晰"没必要争辩
  2. 以为律师费比罚款还贵
  3. 担心律师介入反而暴露更加多问题

浦东机场去年查获的化妆品走私案里,当事人老李坚持自己辩护,终局由于不懂《海关计核工作规程》,把本来该核减的运费部分全算进完税价钱,多缴了82万税款。


哪些情形可能自己处理?

可自辩情形必须请律师情形
货值5万以下超过20万
物品类型个别日用品特殊监管物品
主观故意纯过失行为存在牟利佐证

今年三月虹桥口岸的典型案例:留学生携带12支超额口红被查,因及时供给境外购物小票,最终按《行政处罚落实条例》处理,全程未请律师。但隔壁通道的珠宝商带了3块未申报腕表,试图自辩却因错引法条,硬是把行政处罚升级成刑事案件。


不请律师的隐藏风险

风险一:错失黄金补救期
海关扣货后的前72小时,专业律师能做三件救命事:
① 申请查看原始查验记载
② 提取未拆封货样送检
③ 启动价钱质疑程序

风险二:误判案件性质
2023年深圳查获的22起"自辩成功"案件里,有19起切实是海关本就准备做行政处罚,当事人却以为是自辩功劳。剩下3起真靠自辩的,后来都被发现存在执法程序瑕疵。

风险三:抵偿变刑罚
上个月曝光的冻品走私案中,当事人本来只需缴纳42万罚款,因自行编写申辩书时承认"以身试法",案件直接移送司法机关,最终被判实刑十个月。


在海关问询室见过太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案例。去年那起红酒走私案,当事人是法学教养,自信能应答审讯,终局由于不熟习海关特有的"间接走私"认定规则,把单位旅行采购说成商业行为,生生把行政处罚搞成了刑事犯罪。法典这玩意儿,有些时候和你想的真不太一样。
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