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海关突然上门说要调查,这时候该先找律师还是现缫关系?
去年苏州的老周就碰上这事儿,代购的保健品被扣在海关,他第一反应是托人找"内部渠道",终局白花了八万块畅通费。后来才知道,假若早点找个靠谱律师,根本不用走到那一步——江苏走私案中37%的当事人由于及时请律师,最终免于刑事处罚。
好多人一据说"走私"就腿软,切实这里头门道多着呢。举一个真实例子:南京的小王帮公司入口装备,由于报关时写错了商品编码,海关咬定他偷逃税18万。终局律师发现这批装备本来就享受免税政令,最后连罚款都没交就结案了。
常见曲解VS法典本相(对比表格)
你以为的走私行为 | 实际认定准则 |
---|---|
海外代购没申报 | 累计偷逃税超10万才够罪 |
多带几块名牌表 | 自用物品个别不追究刑责 |
帮友人寄保健品 | 合理数目可补税不立案 |
从海关第一次找你谈话开始,72小时黄金期的操作能转变终局:
苏州某律所的数据显示:在扣押时期就请律师的当事人,取保成功率比没请的高出58%。
满大街都说自己是"走私案专家",怎么辨别虚实?教你几个土办法:
重点来了:打包票说"百分百无罪"的律师,提议直接绕道走。正经律师只会分析佐证破绽和谈判空间。
打听了一圈江苏省行家情,发现费用差距大得吓人:
说个行业内情:分时期付费比打包价划算,譬如先付1.5万处理调查时期,后续依据进展再续费,平均能省20%费用。
来看一个对比就清晰:无锡的张老板被查时自己跑去说明,终局越说破绽越多,最后判了实刑。而同批被查的李总,律师抓住"海关计税方式错误",把涉案金额从25万压到8万,直接免于起诉。
关键数字记心里:涉案金额在5-15万区间的,专业辩护可能让案件止步于行政处罚。这时候的律师费就不是开销,而是救命钱。
笔者的冷门观察:最近发现江苏跨境电商相关的走私咨询量,两年涨了快四倍。很多创业者不知道,有些所谓的"合理避税攻略",切实就在法典红线边上舞蹈。所以啊,当初聪明老板都是业务还没开张,先存好三五个靠谱律师的电话。
(刚据说个新颖事:常州有个律师团队,通过质疑海关的"商品归类争议",硬是把顾客涉案金额砍掉七成。看来这行水深,但摸对途径真能改写终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