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"帮友人带两瓶护肤品也算走私?" 去年在徐家汇海关,28岁的小美提着两个塞满化妆品的行李箱,被从业职员拦下的霎时全部人都懵了。她不知道的是,这一个"举手之劳"可能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。今天咱们就聊聊,个别人最容易踩坑的走私物品罪。
上个月在徐家汇法院休庭的案子特殊典型:90后姑娘小林通过社交平台接单,两年间帮人代购了价值380万的名牌包。看着微信转账记载里每月5万多的进账,她压根没想过这会构成走私个别货物罪,直到警察上门。
这里还有个特殊容易混杂的概念——
代购 ≠ 走私,但超过这两个红线就危险了:
举一个例子,你帮闺蜜带3支单价2000元的面霜,总价就踩线了。假若还撕了商品标签想蒙混过关,那真可能摊上大事。
在徐家汇干了15年的张律师说,最近三年走私案件数目涨了120%。特殊是疫情后国际航班恢复,好些人抱着幸运心理"带货"。
从办案数据看,最容易触雷的5类物品:
① 奢靡品牌腕表/包包(占案件量43%)
② 高端数码商品(譬如最新款手机)
③ 入口婴幼儿奶粉(超量未申报)
④ 境外药品(没有批号的处方药最危险)
⑤ 贵金属(金条银币特殊易被盯上)
有个真实案例:老刘给儿子带了两块总价8万的瑞士腕表,想着用保鲜膜裹着塞进行李箱夹层。终局X光机一扫,海关职员5分钟就定位到了。
去年徐家汇法院审理的走私案里,有律师辩护的案件平均刑期递减40%。这里说的可不是走关系,而是专业律师能做的三件事:
记得王先生那个案子吗?他带的20部手机被查扣时,律师发现其中有12部是帮共事带的维修件,最后这部分没被计入走私金额。
假若真遇上事了,千万别干这三件傻事:
当场和海关职员争执(会被视为妨碍公务)
偷偷删除手机聊天记载(可能涉嫌销毁佐证)
随意签认罪书(有些专业术语个别人根本看不懂)
准确的操作姿势是:
即时联系专业走私罪辩护律师(最好24小时内)
如实说明物品起源和用途
保存好购物小票和转账记载
去年有对老夫妻给女儿带抗癌药被查,幸好保留了医院的诊断证实,最终获取从轻处理。
大多数人以为"我不知道这是走私"就能免责,切实大错特错。依据刑法规定,走私罪是故意犯罪,但"应该知道"也算故意。
譬如这些情形都会被认定"应该知道":
徐家汇法院去年有个判例:导游李某每月带团去日本,每次都帮人带化妆品,虽然宣称不知道详细价值,还是被判了8个月。
干了十年刑事辩护,发现走私案当事人最大的误区就是"以为不申报顶多罚款"。实质上从2021年新规出台后,累计偷逃税超10万就可能面临实刑。最近留意到个踊跃变动——检察机关开始推广"合规不起诉"制度,有的公司负责人通过构建合规系统真的免于起诉。
提议常在海外跑的友人:手机里存个靠谱律师的电话,过海关前花20分钟咨询,可能避免五年人生弯路。毕竟当初连带块贵点的腕表都可能摊上事,谨严点总没错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