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微信
公众号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33200号版权归涉外海事物流律师网所有
友情链接:
欢迎光临涉外海事律师网,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涉外海事纠纷、海事侵权、南京海事纠纷、涉外海事案件等服务。
"签合同时说得天花乱坠,出了事全都推给不可抗力!"去年迈王的货柜在巴生港漂了两个月,船公司甩出厚厚一叠英文合同,咬定台风属于免责条款。要不是后来找到个真懂行的律师,他那批价值百万的电子元件差点就打了水漂。海运合同就像带刺的玫瑰,看着英俊,摸不好就扎手。今儿咱们就掰扯掰扯,遇到合同纠纷到底该找什么样的律师才靠谱。
去年上海海事法院公布了个数据,62%的海运合同纠纷都栽在"责任划分"这一项。就拿最常见的CIF条款来说,你以为付了运费和保险费就万事大吉?上个月宁波有家服饰厂就这么被坑了——货到目的港发现受潮,保险公司咬定是包装不合格,船公司说是装货时湿度就超标,最后全靠律师从装卸监控里找到冲破口。
常见坑点列出来能写满三张A4纸:
举一个真事:深圳某科技公司去年从德国入口精致仪器,合同里写着"甲板货自负风险"。终局遇优势浪装备进水,船公司两手一摊说早提醒过了。最后还是律师翻出《海牙规则》第3条,证实承运人没尽到适航责任,愣是把80%责任追了回来。
第一招:看办公室的"海鲜味"
真懂海运的律师,办公室里总有点行业痕迹。上周我去拜访广州某海事律所,看见他们案头摆着最新版《约克-安特卫普规则》,墙上贴着寰球主要港口的潮汐表,电脑里还存着近五年寰球台风途径图——这种细节一劳永逸,没十年功底攒不出来。
第二招:问三个专业问题
行家的回答应是这样的:"上个月刚处理过相似案子,咱们申请了船舶黑匣子数据,联合航海日志发现..."而非背法条。
第三招:查实战成绩单
直接问:"近三年处理过多少标的额千万以上的案子?""有没有跟地中海航运、达飞这些巨头硬刚的阅历?"据我所知,某上海律所去年帮顾客从国际船东手里抠出430万美元抵偿,关键就在于他们吃透了汉堡仲裁院的裁判倾向。
说个血淋淋的教训:千万别信"打包票"的律师!去年有家货代公司找了个宣称"百分百胜诉"的律师,终局把诉讼时效算错了,生生错过主张权利的期限。后来才知道这哥们之前主要打离婚官司,压根没碰过海事案件。
特殊需要留意:
举一个实例:某温州鞋厂老板图省钱,找了个民事律师处理滞箱费纠纷。终局人家按个别合同纠纷处理,没申请海事抵偿责任制约,多赔了七十多万。后来才知道,专业海事律师都知道用《海商法》第207条来卡抵偿上限。
说到底,找海运合同律师就跟找老船长一个理。得找那种既看得懂六分仪(法典条文),又记得住暗礁分布(行业门道),还可能在暴风雨里把稳舵(谈判技巧)的。下回假若再碰上合同纠纷,先看一看他们办公室有没有被翻烂的《鹿特丹规则》,比听什么"胜诉率99%"切实多了。毕竟在波谲云诡的海运江湖,有个真懂行的领航员,比啥都强。